黄巢起义军纪律严明:唐军反而烧杀淫掠
许多人对黄巢痛恨非常,认为其人为大刽子手,杀人如麻,大肆烧杀抢掠,甚至其带领的起义军里经常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历史只属于胜利者,成王败寇自古皆然,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更是如此!这些都是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横加污蔑,相反,起义军的纪律很严明,很受各地百姓的欢迎,历史文献也不得不承认这点,如《旧唐书》记载:“黄巢自号率土大将军,其众富足,自槐以北,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物。”进入洛阳时,唐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属官欢迎,“供顿而去,坊市宴然”。又如进入长安时,“慰晓市人说: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起义军“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或“竞投物遗人”这都是黄巢起义军受人拥戴的例证。在进入长安后,义军规定:“唐官三品以上者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所杀的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如宰相崔沆、仆射于琮、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等人。
阿拉伯人阿布赛德哈撒记载黄巢入广州曾杀伊斯兰教徒、犹太商人十二万以至二十万人,但这是与农民起义军为敌的地主商人的记载,并非历史本然,不能置信,因为他们往往把地主阶级残杀人民的事记在农民军的账上。这些外籍商人与剥削阶级勾结,狼狈为奸唯利是图,官商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自然官官维护,对破坏了他们利益的起义军自然不会心慈手软,再舆论上自然是以尽污蔑之能事。所以起义军进入广州后很可能杀掉一批剥削人民的外籍豪商和官吏,而剥削阶级却对此肆意夸张歪曲史实。另外,唐代诗人韦庄在名作《秦妇吟》中也只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见黄巢起义军绝非乱杀一般人民。讽刺的是,中和二年,唐军一度攻进长安,这些以民为子的人民公仆们倒确确实实“竞掠货财子女”在长安大抢一番,与禽兽无异!谁是谁非这不是一目了然吗?他们败退后起义军所杀的也不过是暗中通合唐军助纣为虐的坊市恶少罢了。
还有,王铎部将刘汉宏在江陵大肆抢掠,行凶者正是唐朝的腐朽统治军队,而并非是起义军。千百年来,出于封建统治考虑,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对黄巢起义大家污蔑,不遗余力地中伤农民军。如今我们理应给黄巢正名,不能让他一直背负恶名。再退一步讲,又是谁将他们逼上了起义之路?即使他们再恶,能恶过当权者吗?今日忽然看到一条史料,与君于此共享,据《旧唐书》卷117《崔宁传》附《崔荛传》记载:唐朝末年,政纲紊乱,贪官污吏横行,地方官员对于人民的诉求置若罔闻。更有甚者,人民甚至都没有诉苦的权利,如陕州刺史崔荛“自恃清贵,不恤人之疾苦,百姓诉旱,荛指庭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乃笞之。”很终激起人民愤怒“吏民结怨,既而为军人所逐,饥渴甚,投民舍求水,民以溺饮之”。当然这只是唐代末年贪官污吏的狼虎恶性的冰山一角,其暴行简直罄竹难书,和秦二世无异!如此看来,唐代至此,能不亡乎!!!
黄巢起义军能从山东打到广州,再从广州打到长安,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如果其军队纪律不严明,如果其行军扰民害民,又怎么可能会如此顺利,怎么可能得到沿途百姓的拥护和加入呢?怎会让唐代腐朽官员闻风丧胆、临阵脱逃者数不胜数呢?可见传闻不可尽信,真相并不是我们平常所听到的那样。对于传闻,我们还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要有自己的判断而非人云亦云。
相传黄巢曾写有三首诗:
其一《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其二《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其三《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黄巢诗凝聚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倒是很能说明黄巢的志向的。也不愧是“烈丈夫”之名也!